Posts
Oct 5, 2025
00
LifeWork中文

Lifestyle Business

追寻自由,创业的另一种可能。

我一直以为,当一个人决定创业时,实际上有两种路径选择:一种是以增长为目标,另一种是以自由为目标。

当目标是增长时,创业者往往追求规模,高举高打,往往依赖风投提供资金支持,通过不断融资来推动扩张,最终以上市或被收购为目标。在这种模式下,对创业者来说,通常工作即是生活的全部。

若目标是自由,创业者优先关注利润,通过自有资金和正向现金流来推动增长(bootstrapped),最终目标通常是可持续的独立经营。这种模式下,创业者围绕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来设计企业结构,追求时间自由以及工作与生活的平衡,让工作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在 VC 主导的创业文化中,由于行业叙事的偏向,后一种路径鲜被提及,以至于大众提及创业生活,脑海中的画面往往是:创始人日夜操劳,整日忙得焦头烂额,没有个人和家庭时间,甚至牺牲健康来寻求公司发展。这种被放大的刻板印象,让许多人将创业与失去生活画上等号,从而望而却步。

不可否认,创业本身从不轻松。但如果选择以 VC 模式启动,也许确实会更为艰难。创始人追求财富、声誉与个人成就,投资人追求指数级的超额回报,二者一拍即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压力下,为了满足投资人的期望,创始人往往别无选择,只能不断牺牲个人生活来换取公司持续增长。

写下这篇文章,是因为毕业后工作一年多以来,我有机会在一家 hypergrowth startup 近距离观察创始人的工作状态,也因此有了一些新的体会。

Hypergrowth Startup 的叙事是资本精心构建的陷阱

“I'm bad for the economy.”这句话的出处已不可考,但我始终喜欢将它视作一种冷静的提醒。

按照主流商业逻辑,一家公司从创立到成长,其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创造就业岗位和推动 GDP 增长。

但不妨设想另一种公司:它既不扩张团队,也不增加开支,创始人甚至刻意思考如何偷懒,以减少自己的工作时长;即便如此,它仍能为市场持续提供价值,并获得稳定的利润。

这种公司利用了社会提供的市场机会创造收入,却并没有回馈给社会以相匹配的就业和消费,似乎这样的公司对于经济来说确实没有带来多大益处。

不过,从公司创始人视角来看,这样的公司却能稳定、持续地提升他们的生活质量。

显然,这样的企业不会吸引 VC 投资。对于资本而言,唯有快速扩张,做大估值,才可能通过并购或上市让他们实现超额回报。由于 VC 通常投资于足够大的市场(否则没有意义),竞争自然异常激烈——在这种环境中,“速度”本身就成了公司的护城河。即便创始人有意维持精简的团队规模,为了应对业务快速增长带来的挑战,为了稳固当下的市场地位,也常常不得不选择激进地扩张团队。随之,为了让公司现金流能维持不断膨胀的团队规模,公司又必须进入新一轮的融资。如此往复,创业公司走向“融资—扩张—再融资”的循环。创始人在其中疲于奔命,同时不得不接受因多轮融资带来的股权稀释。VC 与背后的 LP 是铁打的营盘,而创业者是流水的兵。在这个体系中,他们才是真正的打工人。

不同创业者选择创业的动机不同,我们自然不能做简单的价值判断来评价孰优孰劣。世界上总是存在那么一类人,天生就渴望改变世界。尽管胜率极低,但赔率极高,而唯有经营一家具备 hypergrowth 潜力的企业,才能承载他们远大的人生理想。

然而,若创业的初衷只是为了改善个人生活,是否存在一条胜率更高、赔率适中的路径呢?

为什么 Lifestyle Business 是生活和财务角度的更优解

我接触 indie hacker 这个社群也有一段时间了。世界上确实存在这样一群人,他们以构建 lifestyle business 为自己创业的目标。

这是一种经过刻意设计的创业形式,它优先支持创始人理想的生活方式,而非追求公司增长和投资者回报的最大化。它追求的是时间自由,而非巨额回报;秉持“足够就好”的理念,只需最低限度的日常维护,就能获得持续、稳定的被动收入。更重要的是,它不依赖具体的工作地理位置。创始人不必再忍受一线城市高昂的物价、恶劣的居住条件和拥挤的通勤。以中国为例,只需要实现每月约 $5000 - $20000 的经常性收入(MRR),就足以支撑一种相当舒适的生活方式。

从个人生活角度来看,VC 模式下的创业者几乎被增长所绑架。当公司仍处于高速增长、激烈竞争的阶段时,一个负责任的创始人和 CEO 几乎不可能有片刻喘息。每天的时间都必须被精确切割,每个行动都需要符合优先级排序。长期处在这种高压环境中,对于身体和心灵的消耗都是巨大的。但当公司步入正轨,那种成就感与掌握感同样也令人上瘾。

在这种传统创业叙事下,成功 = 高估值 + 高增长 + 融资 + 退出。创始人往往天生就是闲不住的人,即便公司进入稳定期或者成功退出,他们也难以真正放松。没过多久,又会主动投入下一场挑战。对他们而言,创业本身就是生活。

相比之下,追求 lifestyle business 的创业者,则是为自己的理想生活优化公司结构,而非为 VC 优化投资回报。对于他们来说,成功的定义不是高估值和高增长,而是拥有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注意力,可以随时做自己当下感兴趣的事情。举例来说,一家公司的老板在 lifestyle business 模式下,可能会因为纯粹的兴趣而选择亲自做一些 hands-on 的工作,即便这并非公司的最高优先级,也无需为这种选择找商业上的理由。而在 hypergrowth startup 中,这几乎是不可想象的。CEO 的时间被投资人、员工与公司整体所牵制,他必须专注于“最重要”的战略事务,即便那些并非他真正热爱的事。这种随时做自己喜欢的事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种稀缺的幸福感来源。

此外,当创始人不再被迫为公司增长牺牲个人时间,他便能重新分配注意力,投向家庭、兴趣与自我探索。陪伴家人、投入兴趣,不再是工作间隙的调剂,而可以成为生活的主线。工作和生活不再互相对立,而是彼此滋养。在这种状态下,工作不再是一种必须承担的责任,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与自我表达。当你做产品、写代码、设计或写作时,动机不再是“必须”,而是“想要”,因为那是你理解世界并与之互动的方式。

这种出于“想做”而非“必须做”的内在驱动力,让人更容易进入长期创造的心流,也更容易维持个体精神上的丰盈。当生活节奏不再受外部增长逻辑约束,他们自然变得更松弛,也更具创造力。他们或许依然忙碌,但那种忙是自发的、有机的、轻盈的。他们忙于探索,忙于表达,而不是忙于焦虑地追赶。

即便从财务回报的角度来看,lifestyle business 也可能是更理性的选择。因为在 hypergrowth 模式下,创始人要想获得与投入相匹配的回报,几乎只能依靠最终的并购或上市,而这条路径的成功率极低。虽然确实有少数创始人在公司成长阶段为自己开出高薪,但那毕竟是极少数的例外。

一个稳定的细分市场,通常只能容纳一到两家真正成功的公司。只有成为该领域的头部玩家,才能凭借 premium 带来的优秀营收表现,获得退出的机会。这种结构性的排他,意味着对绝大多数创业者而言,即使拼尽全力,也很可能只是陪跑者。他们以长期的时间甚至健康为赌注,只为博取一个小概率的回报机会,同时承担巨大的财务与心理风险。

与这种一次性、非连续的超额回报相比,lifestyle business 的收益模型更接近稳定而缓慢增长的复利现金流。

首先,由于无需融资,创始人通常保留绝大多数股权。所有通过公司经营产生的现金收益,都能即时体现在创始人的个人收入中,而无需等待一个退出机会的到来。成功的定义不再是退出与否的二元结果,而是体现在每月、每季度、每年的持续现金回报上。

此外,由于不追求在大市场中迅速扩张占领份额,而是专注于细分领域的可持续经营,公司可以接受市场上存在更强的竞争对手,而自己只需要在其中稳稳分得一杯羹。因为市场竞争烈度远低于 hypergrowth startup,公司无需投入大量人力、资本、叙事杠杆,而能专注于构建一个增长斜率更温和,但维护成本更低、运营更稳的系统。毕竟,杠杆放大的不仅仅是收益,还有风险。

最后,由于团队规模小、风险低,又无需对外部预期负责,这类公司在运营上更能保持形态稳定。他们不必为了满足投资人或市场对于指标的短期期待而扭曲运营节奏,也不需要在疲惫和焦虑中仓促决策。这种从容本身就是一种战略资产。当创始人能从日常事务中解放出来时间,他们就能获得深度思考的闲暇,而在这种闲暇中,新的洞察与产品方向才有可能被孕育,进而成为公司发展的第二曲线。同时,由于小团队天然更贴近用户,创始人通过长期、直接的用户沟通,能持续提升自己对用户需求的理解和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度。由于没有组织层级带来的信息损耗,他们能够快速调整产品,从而获得更高留存和更强的口碑传播。

如何打造属于自己的 Lifestyle Business

多数人在谈论拥有自己的小生意时,常常过早地关注执行问题,比如如何获客、如何自动化。但在那之前,你必须先选对一类生意。因为并非所有生意都能围绕生活来设计。有的商业模式天生就要求扩张,有的必须依赖团队协作,还有的则会让你陷入无尽的维护地狱。

Lifestyle business 本质上是一种结构性选择。它不是小型创业,而是在选择一种与你的时间、能力和欲望相匹配的商业结构。因此,与其问“我要怎么打造一个 lifestyle business”,不如先问“什么样的生意,本身就允许我轻松地拥有它?”以下这些特征,是几乎所有成功的 lifestyle business 的共同点。

选择足够大的小市场。这听起来像个悖论:既要小,又要大。但这句话的内涵是,选择一个小到可以用个人或小规模团队的能力完全覆盖,同时又大到其营收能支撑理想的生活状态的市场。这种“刚好够大”的细分市场,正是 lifestyle business 的理想土壤。它往往是被大公司出于市场太小而忽视、但又有持续的真实需求的领域。在这样的领域中,你无需赢下整个行业,只要成为最懂特定用户群体的那个人。

第一天就要盈利(Day One Profitability)。在 VC 模式的创业中,你会被鼓励去“先做增长、后做利润”,但这种逻辑假设公司拥有足够的资本可以烧,直到未来某天能够开始盈利。而 lifestyle business 恰恰相反:它要求从一开始就验证正向现金流,因为这不仅是公司和产品的生命线,也是创始人个人生活安全感的来源。一个能在第一天就赚钱的产品,意味着它已经与现实发生了真实的价值交换,而非停留在想象中。真正的创业,往往并不需要庞大的前期资本投入。

商业模式要具有复合增长的潜力。最好的 lifestyle business,会像雪球一样,随着时间越滚越大。一次投入,可以带来持续产出。典型的例子包括订阅制工具、内容资产和 SEO 驱动的产品:独立开发者上线一款每月十美元的自动化工具,边际成本几乎为零;创作者制作一个高质量课程,能长期在搜索结果和社交分享中被持续发现和购买。每一次创作、优化或迭代,都是对未来收入的复利投资。这与咨询服务等出卖时间的线性工作不同,那种模式必须不断“重新开始”,手停口停。而复合增长的关键,在于让时间站在你这边——哪怕你暂时停下不再维护,系统仍在运转,产品仍然在持续为你创造收入。

服务 Consumer 而不是 Business。面向个人用户的好处在于,他们的决策路径短、反馈迅速,而且购买动机更情绪化。你可以通过审美、体验、趣味去建立连接,而不必陷入企业采购那种漫长、复杂的流程。B2C 的世界确实更混乱,但也更自由。如果你善于表达、懂产品、懂人性,你天生就更适合服务个人用户。相比之下,服务企业虽然有更高的客单价,却意味着更长的销售周期、更高的获客成本,以及为了获客而不得不扩张的销售团队。这些都会让 lifestyle business 失去轻盈的结果,甚至彻底变形。

通过自动化消灭重复劳动。在 lifestyle business 中,你最大的敌人不是竞争对手,而是重复劳动。为此你需要无情地削减那些占用个人时间的任务。能用 AI、脚本、工作流解决的,就不该人工执行;能外包的,就不要自己做。无论是用机器杠杆,还是人力杠杆,目标都是一样的:让时间重新回到你自己手里。

获客渠道应低成本且具有自然增长属性。最好的增长,是人们主动帮你传播。要么他们愿意分享(因为你的产品让他们有面子),要么搜索引擎替你分享(因为你满足了人们正在搜索的真实需求)。SEO、口碑、UGC、社群、内容,这些都是 lifestyle business 的天然盟友。它们不需要预算,只需要时间与真诚。当增长来自结构而不是投放,你的生意才真正拥有商业意义上的自由。

营收的 scale 不会带来人力需求的 scale。有些生意的增长必须靠堆人来实现,比如咨询、视频制作、设计外包——规模一旦上去,意味着更多客户、更多管理、更多混乱。而你真正想要的,不是“更大”,而是“更轻”。如果营收的增长以牺牲生活为代价,那就不再是 lifestyle business,而只是换了一种形态的牢笼。

最终,衡量一个 lifestyle business 是否优秀,不在于它能做多大,而在于它能让你多自由。正是这种以自由为目标的原则约束,使得设计这种生意本身,既充满挑战,也极富乐趣。

自由是可设计的过程体验,而不是远处够不着的结果

许多人把自由想得太远,仿佛那是人生成功之后的奖赏。但真正的自由,并不是终点,而是一种可以被设计出来的日常体验。这正是 lifestyle business 的意义所在:它不是逃离工作的方式,而是一种让工作与生活重新整合的结构设计。

对我而言,追求自由是一段有层次的递进旅程,分为三个阶段:思想自由、经济自由、人格自由。

思想自由是基础。只有当你能独立思考,不再被社会模板或他人的期待绑架时,你才真正有能力去定义属于自己的成功。思想自由让你有能力拒绝虚假的目标,看清哪些欲望源于自身,哪些只是被社会中各种各样的系统所灌输。更重要的是,它让你不再囿于标准化教育和职业路径的框架,重新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去探索世界。不是为了考试,也不是为了标签,而是为了理解并解决真实世界的问题。

经济自由是保障。当思想获得自由之后,你开始能以更清醒的方式理解世界的运作逻辑,看清价值如何被创造、交换与积累,并通过为他人提供真实价值,来获得匹配的经济回报。经济自由并非财富的极大化,而是一种可持续的安全感。你不再依附于单一雇主,不再轻易被突发风险击溃,也不再把时间当作唯一的交易筹码。经济自由意味着你构建了一个能持续产出、且与你欲望匹配的现金流系统。它不需要无限增长,只需足以支撑你的理想生活方式。当你获得支配时间的权力,生活的分水岭就在此出现:你不再为生存而工作,而可以开始为了创造而工作,可以有余裕去追求生活中更高层次的目标。

人格自由是终极状态。它意味着,你不再对任何组织或个人存在人身依附。人格自由建立在思想与经济自由的积累之上,却又并非它们的自动延伸。它要求你在积累前两者的过程中,时刻保持清醒与警觉。许多人拥有了经济自由,却在过程中失去了人格自由。他们换来了财富,却仍被权力、声望或社交期待所驱动,失去了拒绝的能力。不要选择那条以牺牲人格自由为代价的经济自由之路。当一个人既能独立思考,又能自给自足,就不必为了生存而妥协,也不必为了归属而迎合。人格自由让你得以依照自己的价值观与原则生活,此时你终于可以忠于自己,而不是忠于某个系统,从而过上有意义且丰盈的人生。

归根结底,lifestyle business 并不是一种自我妥协的创业,而是一种在追寻人生自由的道路上,有意识地进行结构设计的实现手段。它拒绝那种把自由推迟到“成功之后”的叙事,相信自由不必等待终点,而是可以在过程中,被一步步设计出来。通过设计合适的商业结构,你不必逃离工作,就能在其中获得生活的自由。